新闻公告
这事,真带劲——一部国际金奖纪录片72小时诞生记
2019-09-07 上海科技馆
cover

9月2日下午,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(ICOM)第25届大会上,国际博协视听、新技术和社交媒体委员会(AVICOM)揭晓了“2019AVICOM国际视听多媒体艺术节(F@IMP2.0)”获奖名单。上海科技馆的《流星之吻》代表中国斩获纪录片单元和科学技术类主题的唯一金奖。我和我的团队,再一次沸腾了!

新闻职业生涯20年,我又一次找到了这样“燃”的感觉。

女儿今年中考的作文题《这事,真带劲》,考完出来她说感觉还是平。我说:“因为只有你真的经历了带劲的人和事,下笔才会有真情实感。妈妈5月底就带领团队感受了一次真带劲的72小时,团队在一起真的有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,每个人都把能力发挥到极致的淋漓畅快。这事,真带劲!”

“再紧张的突发都抢过,我们一定能做出来”

当我得知AVICOM委托中国博协数委会征集中国选区的优秀作品参选,就想到去年云南西双版纳曼桂陨石雨,一号主体陨石坠落的陨石坑很合适回收,我与天文馆指挥部副总指挥林清一起商量,以新闻策划来驱动整个陨石坑的后续完整回收。“议程设置”是1972年由美国传播学者率先提出的大众传播理论,公众的认识和传媒的报道之间存在高度对应关系,报道越强调,公众越重视,更能把知识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给广大受众。

8月14日,我们在云南地震后的第二天,光着脚爬了一个多小时山路,到达主体陨石陨落地点,拍摄采访第一手素材。8月25日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,宣布上海科技馆在国内首次完整回收陨石坑、首次获得西双版纳目击陨石全记录实证。澎湃和腾讯直播发布会;上海电视台全频道滚动播报;上海发布、上海观察重点推送;新华社播发中英双语电讯稿;央视1、2、4、13套播出,《新闻联播》和《朝闻天下》重磅栏目报道。朋友圈刷屏,网民热议,让在建的上海天文馆未开先热。

科学无国界,报送时间这么紧,要选一个相对成熟的选题,我一下子就选定了陨石坑,想要做一部4分多钟的纪录短片,把完整的故事讲清楚,还要老外能看明白,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我把构思和同事朋友们说了,也得到馆领导的鼓励。5月有科技节、博物馆日等各种活动,一忙就把这事耽搁了。看着报送时间临近截止,我打了退堂鼓,因为要联合馆里多部门同事和媒体朋友,组建一个松散型团队来实施,大家都很忙,我不忍心打扰。

这时候,央视上海站的周力跟我说了一句话:“咱们做新闻的,再紧张的突发都抢过,我们一定能做出来,这么好的题材不报多可惜!”这句话一下子燃起了我血液里对新闻的热爱,毕业20年了,我从未放弃过对新闻的挚爱。面对仅剩72小时,要前后期拍摄制作一部纪录片,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是手里还有去年亲自去云南拍摄的素材,周力这么一说,我心里也有底了,是的,这次我们拼了!

我仅仅只用了半小时,就快速组建了12人团队,开始了72小时接力跑……

“我们这点家当要拍出纪录大片的质感”

第一次触电,时间这么紧,但我们也是纹丝不乱,各司其职。我牵头做制片人,协调各方,配置资源,定拍摄方向和格调,选对了人就把最大的信任交付给有能力的人。央视盛瑾瑜担纲文案,把控画面和文字的配搭;央视周力掌镜,承担了大部分前期拍摄,科技馆孙乐琦、陈聪配合另一个机位;后期剪辑由周力、吴振华、徐骆羿、孙乐琦一棒交一棒接力跑;原创音乐是科技馆王盛给大家的一个惊喜;英文字幕由天文馆杜芝茂来翻译,天文专业的让人放心;林清博士、陨石猎人张勃、自然史中心张汤铭作为男一、二、三号出镜,生动讲述《流星之吻》的故事。

第一天早上7:00盛瑾瑜拿出脚本,10:00各方到位补拍,动用双机位,拍摄三位讲述人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库房、展区等场景里的不同画面。周力踏着平衡车,权当轨道稳定器,通过移动机位灵动展现陨石及陨石坑的细节。孙乐琦的副机位使用长焦镜头拍摄特写,捕捉人物的神态细节。背景灯光不够,孙乐琦又驱车赶回科技馆取来LED补光灯,亮度不够就靠数量来凑。周力因陋就简又不失专业老练的布光,硬是把自博馆的库房拍出了摄影棚的感觉,一盏新闻灯替代了复杂的灯光组,没有柔光布,就把张汤铭平时做标本穿的白大褂充当,形成柔和的漫射光。孙乐琦说:“我们就这点家当要拍出纪录大片的质感,要动足脑筋、拼尽全力,考验技术的时候到了。”吸引眼球的开场就成功了一半。我们讨论过好几个版本,最后决定用纯黑背景,用LED光带扫过曼桂一号陨石,画外音不发一言,用一种“天外来客”的神秘气质,带大家进入星星的世界。

第二天做后期最艰苦,周力、吴振华、孙乐琦和我没回家在科技馆通宵奋战。与此同时,在家的那几个也在忙碌:盛瑾瑜专业又敬业,脚本改到第三天凌晨2点,还在和我们讨论修改调整。杜芝茂负责翻译,脚本一直在推敲调整,他说:“没关系你们动,我按最多的翻译,你们怎么方便怎么做。”把方便留给别人、把麻烦留给自己,这是我们团队能如此高效而又默契的关键所在。当我们几个还在热烈谈论结尾顺序的时候,吴振华已经默默地做了一段CG,把陨石坑的尺寸阐释出 来。

夜已深,天上的星星闪烁微光,我们却在为来到地球的星星,留下它宝贵的印记……

“不能让版权有问题,我要拼原创音乐!”

第二天下午13:30,后期组正在全神贯注忙碌,那边王盛在微信呼叫我:“吴老师,咱们这是原创纪录片,不能让版权有问题,我要拼原创音乐,时间太紧了,视频可否早点给我?”那天他还生病在家,我很感动但也很担心。到晚上22:00他报告我:“我把配乐要用的音色基本找齐了,就等视频发过来,我就可以开工了。这次要全部原创音乐,作曲、编曲、录音、混音,时间还是很紧张的。”对于这样专业又敬业的同事,我唯有给他最大的信任,放手让他去拼一个梦想。他没有看到过视频,只是听我说了脚本内容,我说我要的感觉:既要很国际又要很中国,既要时尚又不要出格。

第三天7:00徐骆羿接棒上字幕,同时王盛在家配音乐。14:15王盛交作业,惊艳了我们所有人!尤其是镜头在西双版纳采访傣族老妈妈的时候,背景音乐响起一段赛博朋克风格的山歌。我问他谁唱的,他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自己哼了几句。”那段听上去像山歌又像歌剧的吟唱,竟是他自己献声,再融入电子音乐,真的就是我想要的东西方混搭风的感觉。王盛说,做古典管弦乐的时间不够,再说感觉古典风格和陨石坑不搭,电子音乐也非常吸引年轻人。

第三天17:00所有制作基本完成,我们还在讨论片名,希望中英文都要简洁,又要切题。这时候通宵没睡的我脑子也已经转不动了,倒是孙乐琦灵光乍现,跳出来四个字《流星之吻》(Meteor Kiss),我们交口称赞。火流星闪耀着璀璨光芒,穿过大气层,划过天际,可不就是亲吻了地球这片美丽的土地吗?

我们赶在截止时间提交了作品,团队12人每一个都拼尽了全力,拿出了最强的能力、最好的智慧、最诚的心意,实现团队整体最优。获奖后,有其他博物馆同行来问我,这部纪录片外面公司做的吧,花了多少钱?我自豪地回答:“没花一分钱,全部是我团队自己做的原创纪录片。”可是后半句心酸的话我说不出来:“所有的人没有一分钱劳务费,没有问有无报酬,冲着这么好的选题,奔着团队一起做事的目标,他们好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对我说了四个字——为你而来!”我听了,忍不住落下泪来……

我们用一个国际金奖完美地回应了所有辛勤付出,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荣光,体会什么是巅峰体验、价值实现,最难得还是团队的力量,互相赞美、互相成就,让我们感到彼此之间紧紧联结在一起!

图、文/吴国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