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奇星人
盘一盘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的黑科技,看古今硬核battle
2019-08-11 10:29:53 陈晓婷
cover

随着今夏大火的一部历史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的热播,唐代衣食住行、文化科技皆成了茶余饭后的聊资。

大家一边忙着垃圾分类一边关注大唐长安百姓的一天。顺便一说,其实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以回收垃圾、处理粪便为职业的人,还因此发家致富。

由“长安十二时辰”衍生出的#全国十二时辰#话题也登上热搜。









图片来自豆瓣

剧里不但有令人下饭的火晶柿子、水盆羊肉等西北美食,还有令人赞叹的“硬核科技”。

1

大唐盛世,物华天宝,万国朝拜,一千多年前的长安代表着当时世界最高的科技水平。剧中亮瞎眼的硬核科技首推唐代的大数据--大案牍术。

“大案牍术”的基础是档案登记,平民百姓家的添丁新丧、婚配嫁娶、买卖奴婢等发生人员变动的事,都要进行登记。通过对规模巨大的数据进行分析,发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,可以进行预测并为进一步决策提供可靠分析。

唐代的大案牍术,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都是靠人工完成的,可谓名副其实的“人工”智能。大案牍术数据库的建立者徐宾,大概是中国最早的“程序猿”了。而且由于“大案牍术”需要大量的纸张,徐宾也因此革新了造纸术的工艺。

今日的大数据分析依靠的是高性能的处理器。运用大数据最为出名的是对黑洞照片处理。科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八大望远镜连续多天联合观测黑洞,最后收集到海量数据,又经过长达两年的冲洗过程,神秘的黑洞才终于现出宛如“甜甜圈”的真面貌。

图片来自EHT Collaboration
2

剧中吹爆朋友圈的还有靖安司的信息传递体系--望楼。

望楼是八尺高的瞭望台,在城中星罗棋布,凡遇急事,敲鼓之后用方格拼出的图案传递信息。

利用望楼维护治安不仅能观测城市安全动态,还能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。可以看出望楼工作人员的招聘条件是——视力好。

古时候,通过燃狼烟和摇旗等方式来传递消息,后来,电信号成为远距离通讯的主要载体,电报和电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

从狼烟到现代化工具,上海科技馆信息时代展区

今天运用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,已经将我们的地球联结成一个大家园。

3

剧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骚操作还有——长安城大沙盘。

乍看这图,是不是以为来到了售楼处?实际上这大沙盘的操作相当于现代的“天网工程”。

沙盘相当于一台能鸟瞰长安的无人机,通过移动目标为智能指挥中心——靖安司呈现一幅实时发生的动态画面,便于指挥者运筹帷幄决策千里。

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的城市管理,图片来自上海发布

正如今天的浦东城运中心,发挥着“城市大脑”的作用,运用大数据和实时监测等先进手段,掌握城市运作动态,努力实现“大城市管理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”。

4

“黑色的骨头,铺出重生的道路,阙勒霍多降临长安”——石油火烧木质建筑。

"阙勒霍多"指的是"末世火劫",突厥狼卫的图谋用石油作为引火材料,乘着上元节的灯笼,火烧长安城的木质建筑。

为什么选择石油呢?

石油的特点在于用水不能灭火甚至还会适得其反,因为石油的密度比水小,如果把水浇到石油上,石油就会浮在水面上,从而与空气(氧气)接触,继续燃烧。

所以石油起火时不能用水扑灭,在现代环境中应该使用干粉灭火器或者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。

石油的科学名称最早是由北宋科学家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提出的,现在是工业生产的必需品,被称为“工业的血液”。

上海科技馆地壳探秘展区

除此之外剧中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还有水运浑天仪、新竹造纸术、唐刀锻造术……

水运浑天仪,是世界上最早将擒纵应用于计时的装置,比外国自鸣钟的出现早了六百多年。


通过对锻造技术的改进,使得唐刀外硬内软,拥有极强的韧性

造纸的步骤,上海科技馆一楼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廊

看完这些你的探索科技之心是否蠢蠢欲动?趁着暑期,快来科技馆找找大唐硬核科技的影子吧~

作者系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在读研究生

鸣谢: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姜畅 提供科学指导

参考资料:
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7%9F%B3%E6%B2%B9/322780?fr=aladdin.

https://baike.sogou.com/v180791474.htm?fromTitle=%E9%BB%91%E6%B4%9E%E7%85%A7%E7%89%87.

细数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的古法高科技,快轮科技。

水盆羊肉订单增长133%,用“大案牍术”看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中国青年报。

取消
发送